推荐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PPP模式作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一次综合性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注重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有效实现绿色发展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推动新发展理念的落实。我们就其中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梳理,予以简要呈现。

一、云南大理洱海环湖截污PPP项目

洱海由于周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水质急剧恶化,治理难度加大。2014年大理州决定采用PPP模式推进洱海环境治理,2015年9月大理洱海环湖截污PPP项目成功入选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建设污水厂6座、环洱海截污干管(渠)306.3公里、尾水输水管34.82公里、提升泵站17座,通过治理,实现环洱海主要污水的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

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大理市整合各专项补贴,统筹作为政府付费。根据项目绩效事后付费,大理市每年新增预算支出6250万元,撬动近30亿元社会投资,投资总额超过“十二五”期间洱海保护治理的总投入。同时,通过PPP模式把项目运营、绩效付费与项目建设统一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机整体,突破了传统投融资体制下建用不衔接带来的诸多困难。

二是系统推进全流域治理。大理市建立起州、市协调、各单位配合的机制,把洱海流域环湖截污、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水环境循环综合建设、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等纳入一个项目统筹考虑,有效解决了过去条块分割、相互不协调等问题。

三是有效激发社会资本创造活力。大理市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公开选择社会资本,激发社会资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资本方通过现场踏勘调研,采用分布式下沉污水处理厂代替传统污水处理厂,发明“海绵农田”实现污水净化后用于农田灌溉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施工,项目工期由2年缩短至1.5年,项目投资由政府规划的34.9亿元降至29.8亿元。

四是生态红利助力经济发展。洱海环湖截污PPP项目为大理发展引入了一批专业人员,带动当地2.4万人就业。同时,洱海周边环境改善和保护性开发,推动了旅游、养老、健康等高端、环保、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大理州拟采用PPP模式,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洱海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目前已梳理出六大工程125个项目,总投资约240亿元,将从根本上解决洱海生态环境问题。

二、四川广安“洁净水”PPP项目

广安“洁净水”PPP项目是全国先行的区域性、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包括城乡污水处理厂、流域整治、污泥深度处理等改造和委托运营,将广安市全区域内1市2区3县108个乡镇水环境问题以区域全流域“打包”的模式综合解决,总投资29.5亿元,期限30年。

一是打破条块分割,推行全域一体化水环境治理。广安市及时成立工作领导机构,把区域内污水厂(站)和流域生态治理等统一打包、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实现全域水环境治理“一盘棋”。

二是做好城乡统筹,破解乡镇水环境治理难题。项目以县城污水处理厂为“中心厂”,乡镇污水厂为“卫星厂”,建立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乡镇污水处理监测系统,通过“中心厂”辐射“卫星厂”,有效解决偏远、分散的乡镇污水站监管难、维护难等问题。

三是用好以丰补歉,提高项目竞争度和吸引力。广安市将城市污水处理等现金流较好的项目与乡镇污水处理、河(湖、库)体治理等现金流较差或无现金流的项目“肥瘦搭配”,提高项目竞争度,吸引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运营。

四是激励创新创造,实现物有所值。社会资本方组织专家团队历时半年对广安市全域水环境现状、生态现状、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引入创新技术,系统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如:在西溪河流域治理中应用微絮凝沉淀、微生物原位修复等先进技术等,项目在提高部分污水处理原有标准的情况下,较初始方案节约资金6.5亿元、用地325.7亩,建设工期缩短1年。

五是守住绿水青山,实现良好效益。一是通过项目实施为广安市提供2000万吨再生水,为西溪河提供730万吨景观补充水;嘉陵江出川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渠江达到III类标准,实现了跨流域环境保护。二是项目将下沉式污水处理厂的地上空间用于建设开放型公园等,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三是项目在建设期为当地提供了2500余个就业岗位,运营期每年可提供500余个工作岗位,解决20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四是项目建设为当地发展留住了高端人才,也吸引了多家世界500强和央企入驻广安。

三、广西南宁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整治PPP项目

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整治PPP项目,是广西首个采用PPP模式的流域整治项目,也是南宁市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内的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整治、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污水厂建设、海绵城市示范、信息监控等工程,治理河道全长约6.6公里,总投资约11.9亿元(含征地拆迁费用),期限10年。

一是唤醒治污新理念。南宁市创新政府治理内河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全流域治理+海绵城市”的理念,解决了分段治理模式不能彻底解决的水质改善和水量保持问题,形成了系统性的可兼容运营利益的项目。同时,将项目建设与环保产业、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等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污水处理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了传统实体经济的升级。

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南宁市建立了多个市直部门PPP联席会议制度和路线图,将行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歧问题内化为联席会议“一次办结”的项目问题,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时,多个内河管理部门协同设计项目的内河指标体系,实现了规划治理从工程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项目执行过程中仅需2-3人就可横向统筹项目各个阶段关键问题。

三是促进多方创新。PPP模式激励南宁市首次采用“全线多断面考核、按绩效付费”,形成更科学、有效内河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激励社会资本方主动创新,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末端精华设施,创新使用浅流湿地微循环等技术,使项目成为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的典范。同时,PPP模式还激发了咨询机构和技术顾问的服务潜力,将政策迅速转化为实践行动,从项目识别到2015年2月完成采购仅用了4个月时间,极大地缩短了工期。

四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PPP模式,南宁将那考河流域打造成了集防洪、旅游、文化和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免费开放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并将该项目经验推广到南宁市18条内河治理,与绿色低碳出行的消费生活模式相结合,丰富了南宁“中国水城”18个滨江公园的建设规划,补齐了当地污水治理的民生短板,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那考河项目时提出的“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网站声明:都江堰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